為情緒障礙生 建立實效的輔導歷程(98年9月20日)     文/林芬菲  多年參與特教評鑑,經常發現輔導人員開完情緒障礙學生個案會議後,紀錄就存成檔案,僅供評鑑查核用。當詢問負責單位:個案會議討論完,後續如何進行?執行成效如何?是否有進行第二次會議,以追蹤孩子情緒改善情形?得到的答覆通常不是很理想,以致輔導策略成效不彰。

輔導策略要具體可行

  為情障學生擬定輔導策略要越具體越容易執行,但看到的會議紀錄通常只是籠統的寫著輔導策略:例如「改善親子關係」、「加強孩子自我價值觀」、「改善人際關係」……這樣的策略是大方向,但不易執行,也難追蹤考核。若能在大方向下再擬出具體可操作的方法,明確的在會議紀錄中行諸文字,老師及相關人員才知道要如何進行;第二次會議也才能針對第一次會議所擬方案,進行明確的追蹤。列舉幾項來說明:

  一、「加強親子教育」可以再擬出具體目標,如:

  {1}請家長改變打罵教育,改用正向增強方式。

  {2}老師協助家長建立在家增強系統,強化在家正向行為。

  {3}老師協助家長製作圖卡提示,減少親子互動衝突。

  二、「加強孩子自我價值觀」可擬出更具體目標,如:

  {1}孩子有製作模型優勢能力,請美術老師提供表現機會。

  {2}提供校內外參賽機會。

  {3}家長在家中設置個人作品展示區,讓親友欣賞其作品。

  三、「改善人際關係」可以再擬出具體目標:

  {1}請特教組進行入班宣導,讓同學了解其障礙及需要協助事項。

  {2}將衝突事件設計成社交技巧課程,在個別輔導或小團輔中教導
適當行為。

  {3}使用情緒管理繪本,教導孩子情緒控制技巧。

擬定執行人員及追蹤時程

  具體的輔導措施擬妥後,輔導主任負責監督,須分配好各項工作的執行人員,例如認輔老師或資源班老師為主要執行人,掌管整個輔導方案的執行,並隨時修正。至於具體的策略,如「使用情緒管理繪本,教導孩子情緒控制技巧」,可安排「認輔老師及家長」執行;「提供校內外參賽機會」則請「導師、特教組長」執行。

  這些策略執行一段時間就要進行追蹤,問題嚴重、有急迫性者,追蹤時間要越短,兩個星期後就要檢視策略執行情形。例如親子衝突是否減少?與同學打架情形是否減少?問題較不嚴重者,至少學期末有一次檢討會議,將第一次所擬策略提出來檢核,請負責老師報告執行情形。執行效果不佳者加以修正,或加入新的輔導策略,討論後可列為下學期輔導重點,待下學期開學,就可依據此次討論重點,立刻進行延續輔導,務必讓孩子的問題能很快被掌控。

形成團隊輔導模式

  情緒障礙孩子的輔導需要團隊模式來進行,擬定明確的方向及分工,可讓相關人員介入輔導行列,而不是只有導師在孤軍奮鬥。個案會議以往常成為吐苦水的會議,與會者丟出問題後,常無法提出具體的問題解決方案,這樣的個案會議只能說是個案報告,而非個案會議。

  希望各校在處理嚴重情緒障礙學生個案時,能重視具體策略的擬定,且有實質的輔導介入,才能確實達到改善其行為的目標。



(本文出處:http://www.mdnkids.com/specialeducation/detail.asp?sn=743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吳雅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