幼教專家指出,許多家長只把注意力放在小學入學面試等智育訓練,卻忽略孩子從幼稚園升小學,在關係人、學習方式、行為規範、社會結構、期望水準、學習環境等六方面存在「斷層」。德國研究發現,以上問題使德國三成小學生產生學習興趣低落、恐懼、焦慮及攻擊性強等行為。因此,有必要妥善解決:
1.關係人斷層
孩子入學後,必須離開「第二個母親」即幼稚園教師,而去適應要求較高的小學教師,孩子若有困難只有自己解決,所以常常擔憂一些小事如大小便怎麼辦、口渴了怎麼辦等。
建議 孩子上小學前可先讓他們做一些簡單家務事,如:拖地、擦桌子、收碗筷等,增強自理能力。
上小學後,應了解並關照孩童校內飲水問題。如廁方面,教導孩子如有需求應如何表達,幫孩子準備面紙,衣服儘量寬鬆等。
2.學習方式斷層
小學的正規科目學習,與幼稚園的自由遊戲、探索學習和發現學習有較大區別。這部分是家長自己要有理解。
建議 給孩子時間適應,適當注意各科目學習進度。心急的家長若只是把小孩送進變相的幼小銜接班去學英語、算數、漢字,反而可能造成日後厭學。
3.行為規範斷層
幼稚園兒童行為較為個人化,但是上小學後,行為規範必須融入群體。
建議 訓練孩子自己收拾玩具、整理書包等,訓練孩子主動思考「這件東西放在哪裡合適?」「還需要帶什麼?」「老師還有什麼要求?」不斷重複此一過程。
4.社會結構斷層
孩子入小學後與幼稚園友伴分離,重新建立新人際關係,結交新朋友,尋找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並為班級所認同。
建議 家長和幼稚園老師平日可灌輸灌輸孩子「我已長大了,快要去上小學了」意識,帶孩子參觀附近學生上學、上課做操等任務,讓孩子嚮往小學生活。
5.期望水準斷層
家長們對幼稚園孩子要求相對寬鬆,吃好睡好、學習過得去就可以了;但是對上小學的孩子就會有新的期望和壓力,例如減少孩子遊戲、看電視時間等,孩子可能會有情緒壓力,如「爸爸媽媽以很關心我,現在是不是不喜歡我了」等等。
建議 對孩子從幼稚園就開始適當要求,才不會讓孩子有太大落差感。
重視幼稚園老師讓孩子帶回的訊息,規定時間內一定要做到,讓孩子學著重視老師宣布的事項。
讓孩子自己去問幼稚園老師某件事,晚上再把結果帶回來。
6.學習環境斷層
幼兒期自由的上課環境變成「有作業、受教師支配」的學習環境,孩子容易陷入學習障礙。
建議 可試著根據教學活動需要,把幼稚園教室改變成小學班級式活動空間,提前體驗小學班級式教學環境。
(本文頡自http://news.chinatimes.com/mainland/0,5245,50503559x112010050600958,00.html)
留言列表